1.政治态度与立场:
王士珍在政治上较为谨慎,而且他虽支持袁世凯同时却保留一定程度的忠君思想。对于清朝有一定的执念。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王士珍一度因为不太情愿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署名而主动要求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样的政治态度让他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相对低调,与另外两位大佬段祺瑞和冯国璋积极参与政治斗争形成鲜明对比。
2.权力欲望:
说到底这是个人的主观意愿,王士珍的权力欲并不强,并没有那样太大的政治野心。而相反段祺瑞和冯国璋则非常看重权力,他们俩一直活跃在清季民初,在各个时期的政府中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且握有实权。
如段祺瑞曾担任国务总理、临时执政等职,他是皖系的头子,他的兴盛和衰落和皖系军阀密切相关,一起崛起或沉沦;冯国璋则是直系军阀首领,担任过副总统和总统,直系军阀代表人物很多,但冯国璋的名字肯定是排在直系第一位的;与此相比,王士珍虽也曾被任命为国务总理,但任职时间短暂,他性格较为清淡,在任职时候还因为得罪了段祺瑞,而受到徐树铮的攻击被迫辞职。
3.军事影响力:
在清末时候,王士珍应该在军事上是排名第一的,但民国初逐渐落入下风。段祺瑞和冯国璋在军事上逐渐有着上升趋势,如段祺瑞先有在武昌和革命军对战之功,后在推动共和等方面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冯国璋也在对南方的军事行动中表现突出。
而王士珍虽开始在军事上仍有一定的贡献,但总体去看,王士珍缺乏类似的重大军事行动来提升个人声望。
4.个人性格与处世方式: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的确如此。王士珍性格较为内敛,不喜争权夺利,比较淡泊,自己也常以“名士”自居。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复杂的民国初年难以如段祺瑞和冯国璋那样比较突出保持进取。
段祺瑞则个性张扬且强势,善于权谋,被称为“北洋之虎”;冯国璋是“北洋之狗”,也比较精明,外憨内精,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直系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5.后期的隐退与低调:
也许是受够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王士珍在1918年辞去总理职务后,正式退出政界。后期他专注于慈善事业。
这种低调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段祺瑞和冯国璋则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活跃,进一步提升了各自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王士珍的名气不如段祺瑞和冯国璋,主要源于他在政治态度、权力欲望、军事影响力、个人性格以及后期的隐退等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