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盛世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因为出土了1.08亿件文物,才让悠远的历史变得如此厚重。
从上古时期到近代,如此众多数量的珍贵文物中,国家在2002年颁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组。
在这一批国宝文物中,不仅有像我们非常熟知的后司母鼎,铜奔马,秦始皇铜车马,▪青铜神树等这些大型青铜重器,还有一件小巧精致的国宝,那就是鎏金舞马衔杯纹提梁银壶。
如果说那些青铜大鼎和铜车马,青铜神树等都是彰显古人古国的精湛技艺和大国实力底蕴,那么这件出自大唐时期的舞马银壶却是向我们展现了千年之前盛唐风华是如何迅速陨落的一段过程。
舞马银壶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 ,目前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从材质上看这件舞马银壶是银制成的,比起古代多用青铜器和金器来彰显财力和实力及等级,银质的意义就弱了很多。但是文物的价值也绝非仅仅从它的外观材质和工艺来体现!
舞马银壶更多的是让我们能窥见唐朝的兴衰荣辱,感受到这件轻盈的国宝文物背后的那份沉重历史感。
它的做工是用一整张的银片经过巧妙的设计之后,做成了一个皮囊状的酒壶,且有着明显的胡人的风格。比较巧妙的是银壶的焊接点藏在了上边的提梁底下和底下的圈足里边。从外面看整个银壶浑然一体,看不出焊缝。
在皮囊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匹浅浮雕的,在跳舞的小马。小马后腿蹲踞,前腿支撑,口衔金碗。当年考古专家们通过史料文献,得知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他曾饲养了上百匹的会听音乐,会跳舞的小马。
包括《太平广记》 都曾记录过这些可爱的会跳舞的小马,但是在这件舞马银壶出土前,史学专家们看来都是杜撰,认为根本不可能让小马跳舞!
直到这件舞马银壶的实物出土,我们才意识到会跳舞的小马真的存在。
其实从西汉时期,古代人就开始意识到马的重要性,从汉武帝让霍去病在漠北设立军马场,马不仅作为打仗作战的好坐骑,帝皇出行都用马来拉车前行。
到唐朝,养马不仅同样可以作为军事部署,还可以进行马球运动,甚至拿来训练跳舞做娱乐休闲。在唐太宗时期全国养马达到70万匹,在玄宗李隆基的安定时期,也有30万匹。
唐玄宗将来自各国的良马养在宫中,就发现这些小马具有良好的音乐天分,听到音乐就会随着音乐声开始进行舞蹈。经过长期训练之后,这100匹小马可以在音乐中整齐划一的进行舞蹈。每次在自己的八月初五生日那一天,唐玄宗就会在兴庆宫举行盛大的宴会,主角的这匹白色小马就会跳上力士们托举的门板,来到皇帝面前独舞。一曲舞罢,小马还会给皇帝献寿敬酒。
不过好景不长,小马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成为了安史之乱的见证者。李隆基带着杨玉环逃亡四川时,在马嵬坡连自己心爱的女人的生命都无法呵护时,李隆基自然也放弃了这些可爱的小马。
之后,这些流落在街头的小马被安禄山抓住,带去了洛阳,准备给自己献舞享受一下帝皇的待遇。不过安禄山很快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这些小马被送到洛阳之后,很快又被一个叫王承嗣的节度使接手。
王承嗣只懂打仗治军,哪懂这些小马的跳舞技艺。他让手下直接将小马们训练成战马,士兵们就经常拿鞭子鞭打小马。
一次,这些可怜的小马们在被鞭打的时候,听到了军队中的乐曲声,小马的眼睛就开始发亮,忘掉了眼前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开始跳舞。但是它们整齐划一的舞姿却根本没有让这些战士们明白,反而认为小马是中了邪,更是变本加厉拿着木棍狠狠抽打小马。
可是他们越打,小马越以为人嫌自己跳得不够整齐,就更努力地跳得整齐,最后这些小马竟然就被活活打死。
所以这些小马见证了盛世大唐从巅峰走向了衰败的历程,而它们跳舞的舞姿却永远刻在了这只鎏金舞马衔杯纹提梁银壶之上。
它所呈现的历史印记既有大唐玄宗时期的辉煌和享乐,也告诉了我们家国不安定,无论你是什么显赫地位,哪怕是皇宫贵族同样自身难保。
不定期更新国宝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这些文物瑰宝中重温历史,欢迎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