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太行山脚下,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住着一户姓王的老汉。
王老汉的老伴下世早,他既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把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拉扯大。
老大自幼聪慧过人,读过多年的圣贤诗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才学出众。
老二不但为人精明,而且精于算计,是块做生意的好料。
唯有老三生性憨厚老实,既不会舞文弄墨,也不懂得做生意,整天只知道扛着锄头下地干活。
就连王老汉也常常夸赞说:“我的大儿子日后定能做大官,二儿子今后定能成为大财主,只是这三儿子没啥大出息。”
后来,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相继娶妻生子。
王老汉也到了风烛残年,便着手安排三个儿子分家之事。他家中只有一处祖宅和一匹骡子,这些各算一份,可总共只有两份,而儿子有三个。
正在为难之际,王老汉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把我也算作一份吧,我虽年事已高,但还能干些体力活。你们兄弟仨意下如何呀?”
三个儿子都表示没有意见。
在王老汉心里,他偏爱老大和老二,本以为他们两个肯定会选择自己。
老大第一个开口说:“自古以来,长幼有序,我当哥哥的,自然就先选了。”
说完,没等老二和老三发话,老大就直接选中了祖宅,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身为长子,继承祖宅自是应当。”
王老汉见大儿子没有选择自己,心中不禁有些失落,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二儿子身上。
谁料,二儿子也没有选择王老汉,而是选了那匹骡子。
老二心中盘算道:“这匹骡子跑得快,能拉东西,做生意肯定能获利。老爹虽然还能干活,但每天要吃饭穿衣,到最后还得给他养老送终,这可是个赔血本的买卖。”
王老汉看到二儿子也没有选他,心里感到失望极了。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三儿子了,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只能接受王老汉。
王老汉仍不死心,又询问三个儿媳妇是否有意见,大儿媳和二儿媳都连连点头,表示没有意见。
看到这,王老汉更失望了,还不肯善罢甘休的他,又看了看大儿子和二儿子。
只听大儿子说道:“既然老爹归了老三,以后老爹要是生病了,也都是老三的事,养老送终也归老三负责,以后老爹的事,俺可就不管了。”
二儿子也赶忙附和道:“对,就应该这样。”
听了老大和老二的话,王老汉差点气昏厥过去,只好询问三儿子的想法。
三儿子说道:“老爹归我,自然由我给老爹养老送终。”
就这样,家算是分好了。
老大依旧住在祖宅里,日夜攻读圣贤诗书,后来他考中了进士,谋得了一个七品县令。
老二则利用分得的那匹骡子,做起了生意,赚得盆满钵流。
只有老三继续天天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吃。
王老汉原本对三儿子没抱什么期望,然而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如此对待自己,他这才发觉三儿子是真正的孝顺。
一天深更半夜,王老汉扛着锄头,步履蹒跚地来到了老伴的坟前,几锄头下去,竟然挖出了满满一罐子金条。
原来,这是王老汉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他想把这一罐子金条,送给那个心甘情愿赡养自己的儿子。
第二天,王老汉就用这罐子金条,帮三儿子购置了千倾良田。
三儿子本来就喜欢种庄稼,如今有了这么多的良田,他干起活来劲就更足了,日子很快就变得非常富足。
就这样,王老汉的三个儿子分家后,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没过几年,大儿子因为贪污受贿,被革职查办,沦为了阶下囚,家产也被全部充了公。
老二做生意积攒了万贯家财,却没料到树大招风,不但被土匪抄了家,而且还打断了他的双腿,最终流落街头,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
大儿子和二儿子落到如今这般田地,王老汉固然心疼,但也觉得他们是咎由自取,不孝顺老人,肯定没有好下场。
有个乡亲问老三:“当初,你老爹那么不喜欢你,你为啥还如此孝敬他呢?”
老三的回答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他一本正经的说道:“百善孝为先,善待今日的老人,就是善待日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