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嘉倪
在湖南生态环境监测的舞台上,林海兰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她是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更是湖南省环境监测领域的“多面手”——从重金属分析到质量管理,从科研攻关到人才培养,她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线。
十余年间,她以“精准数据”为武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了新时代监测人的使命。国家级荣誉加身、科研成果丰硕、团队建设有方,林海兰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湖南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她的足迹,印证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也点亮了千万监测人前行的道路。
扎根一线,以责任担当筑牢数据生命线
2012年加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来,林海兰便与重金属监测结下不解之缘。从基础仪器操作到复杂数据分析,她潜心钻研,通过国家持证上岗考核,成为中心持证项目最多的技术骨干。在看似机械、枯燥的常规工作中,面对日复一日的样品检测,她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确保每一份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2023年转岗质量管理部后,她迅速适应新角色,勇担重任,积极参与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专项整治行动,为环境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
林海兰工作照。
十年坚守,铸就监测“铁军”风骨。责任与压力常伴林海兰左右,在逆境中的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铁娘子”。备战第三届全国监测大比武时,林海兰遭遇家庭的多重困境,却选择将脆弱深藏心底,依然咬紧牙关,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训练,最终交出“零失误”的答卷。
同事感慨:“她总说‘忙完这段就休息’,可‘这段’永远没有终点。”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坚守,让她成为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
锐意创新,以科研突破引领技术前沿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林海兰坚信,创新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驱动力。她主持或参与30余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35篇(SCI/EI收录11篇),获9项国家专利,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注入新活力。11年间,她主导完成十多项方法扩项,助力单位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
自2012年踏入这个领域起,林海兰便致力于重金属监测工作,她始终活跃在监测与防控的第一线,还参与制定了5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正如航行需要导航图一样,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防控也需要一套科学、统一的标准来指引。林海兰将环保标准形象地比喻为“教科书”:“有的地方实验条件不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就是要指导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够做好监测工作。”
林海兰回忆起在制定《土壤和沉积物 19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1315-2023)标准时的日子,她说:“要用一台仪器、一种消解方式同时把19种元素处理出来,难度可想而知,这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得更为周全,从样品的消解到上机分析,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把控。”为此,她和同事们经常奔赴全国各地,与业界同行深入交流学习,以确保所制定的方法能够广泛应用。
经过七年的努力、上万次的实验,HJ 1315标准终于在2023年颁布,林海兰欣慰地表示:“这是首个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这么多元素总量的方法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林海兰(右三)在湖南省第十八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颁奖现场。
在生态环境监测的道路上,林海兰不仅是一位标准的制定者,更是比武场上的佼佼者。林海兰连续四年参加全省技能比武,每年都斩获个人奖项,更是在2024年第十八届全省技能比武中,荣获污染源赛道工种第一名,展现了“技术硬实力”。
薪火相传,以奉献精神照亮行业未来
林海兰不仅是技术先锋,更是人才培养的领路人。她以“传帮带”精神,将个人成就转化为行业共进的力量,为湖南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培育了一片“人才森林”。
作为技术骨干,林海兰在技术指导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担任高校实习导师,为环保事业储备新生力量;积极参与全省环保系统培训,助力基层人员能力提升。此外,她还应邀参与驻市州国控土壤检查、第三方土壤详查检查、全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检查、全省污染源质量核查、全省双随机检查等专项工作,并给予技术指导,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林海兰牵头组织的三八妇女节活动。
林海兰作为省中心女工委主任和部室工会小组长,她积极策划“女神节”和“关心下一代”等系列活动,关爱女职工身心健康,用心用情当好女职工们的“贴心人”“娘家人”,打造温暖团队文化。同时,她还协助支部书记管理好支部工作,所在支部连续多年获评“先进党支部”称号。
从实验室分析到现场质量技术帮扶,从实验数据到培训讲台,林海兰的足迹绘就了一幅生态监测人的壮美画卷。她以数据为笔,书写对山河的深情;以创新为火,点燃行业发展的希望;以奉献为桥,连接起一代代环保人的梦想。“我将继续在生态环境监测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征途上,林海兰依然步履铿锵,她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