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当 “居家养老” 照进现实:3.1 亿银发群体的幸福晚年样本

在上海普陀区长征镇的一条弄堂里,78 岁的孙阿婆每天清晨都会收到社区配送的无糖早餐;在四川泸州天立社区,90% 的老人选择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邻居共舞;在山西潞州的 “幸福小院”,智能手环 24 小时守护着独居老人的安全。

这些场景勾勒出中国 3.1 亿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新图景 —— 当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交织,传统家庭养老正被重构为 “15 分钟幸福生活圈”。

2024 年《“银发经济” 发展蓝皮书》显示,我国居家养老市场规模已突破 4.2 万亿元。

政策层面,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将 “居家养老” 作为应对老龄化的核心策略。

在泸州天立社区,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开创了 “以商养老” 模式:年轻人 15 元的工作餐补贴 10 元的老年餐,日均服务 300 人次;与老年大学合办的 40 余门课程,让低龄老人实现 “老有所学”。这种 “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 的运营模式,正被复制到全国 200 多个试点城市。

在河北石家庄裕华区,1.6 万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浴室防滑地胶、床头紧急呼叫器、智能燃气报警器组成 “安全三件套”;北京经开区的 AI 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老人摔倒动作,10 秒内触发预警。这些技术正在重塑居家养老的安全边界。

更具革命性的是 “时间银行” 互助养老模式。在湖南益阳,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积累积分,可兑换医疗护理、生活服务等,形成 “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 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已覆盖全国 31 个省份,注册志愿者超过 200 万人。

上海普陀区 “医养联合体” 的空中连廊,让养老院与社区医院实现无缝对接;浙江长兴的 “智慧健康小屋” 提供远程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将家庭医生签约率提升至 85%。这些实践印证了中国人民大学黄石松教授的观点:“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养老方式。”

数据显示,全国已有 4.3 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家医疗服务,覆盖超过 1 亿老年人。北京推行的 “互联网 + 护理” 服务,让专业护士上门提供打针、换药等服务,累计服务超 500 万人次。

面对 “9073” 养老格局下的多元需求,各地探索出差异化路径:广州越秀区 “六助” 服务(助餐、助洁、助医、助养、助行、助急)覆盖全年龄段;江苏南京 “喘息服务” 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短期照护喘息空间;云南大理结合文旅资源打造 “旅居养老” 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机构与地产企业正加速布局居家养老市场。泰康保险 “幸福有约” 社区嵌入健康监测系统,万科 “随园嘉树” 提供全龄段教育课程。这些项目通过 “轻资产运营 + 重服务体验”,将居家养老服务延伸至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许玲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 “三多三少” 现象:基础服务多、个性服务少;政府投入多、社会参与少;城市覆盖多、农村覆盖少。对此,她建议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权责,建立 “政府保基本、社会提品质、家庭尽责任” 的协同机制。

展望未来,居家养老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服务场景进一步细分,针对失能、空巢等群体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二是适老化改造向智能化升级,5G 健康监测、AI 心理疏导等技术广泛应用;三是 “时间银行”“虚拟养老院” 等创新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构建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从 “养儿防老” 到 “科技助老”,从 “政府包办” 到 “社会共担”,居家养老的内涵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居家养老不再是无奈选择,而是一种有尊严、有温度、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正如潞州区 “幸福小院” 墙上的标语所言:“最美不过夕阳红,最暖还是家中情。” 在这场关于老龄化的 “中国答卷” 中,3.1 亿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正在家门口徐徐展开。

标签: 养老 银发 居家 银发经济 银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