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国风·郑风·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译文】
叔要去打猎,驾乘驷马车,手挽缰辔如挽丝,两骖马奋蹄象起舞。叔在丛林中,众人高举熊熊火炬,叔脱衣暴打猛虎,把虎献给了主公。请大叔不要再这样,要警惕虎伤着你。
叔要去打猎,驾乘黄骠马。两服马昂首矫嘶,两骖马如雁行奔驰。叔在丛林中,所有火把高高举起。叔善长弯弓射箭,又善于驾驭马车,他掌控车行动自如,引弓射箭无虚发。
叔要去打猎,驾乘鸨色马,两服马马首整齐,两骖马如左右两手。叔在丛林中,所有火把烈焰腾腾,叔让马慢下脚步,叔的箭不再射出,他把箭放回箭袋里,弓也收在弓囊中。
【注释】
⑴叔:指共叔段。田:同“畋”,打猎。⑵乘(chéng)乘(shèng):前一乘为动词,后为名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⑶组:缫丝,缫一定量为一组,在此作动词,比喻挽缰绳象挽丝一样轻松。⑷骖(cān):驾车的四马中外侧两边的马。⑸薮(sǒu):低湿多草木的沼泽地带。⑹烈:火炬,手持火炬驱兽并防身。具:同“俱”。举:起。⑺襢裼(tǎn tì):脱衣袒身。暴:通“搏”。⑻公所:君王的宫室。⑼将(qiāng):请,愿。狃(nǐu):习以为常,反复地做。⑽黄:黄马。⑾服:驾车的四马中间的两匹。襄:同“骧”,奔马抬起头。⑿忌:作语尾助词。良御:驾马很在行。⒀抑:发语词,或者。磬(qìng)控:弯腰如磬,勒马使缓行或停步。纵送:放马奔跑。⒁鸨(bǎo):有黑白杂毛的马。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马。⒂阜:旺盛。⒃罕:稀少。⒄释:打开。掤(bīnɡ):箭筒盖。⒅鬯(chàng):弓囊,此处用做动词。
【解析】
此诗写叔田猎的盛大场面和他的英武神态。驾驷马,纵横驰射,一个英雄人物跃然纸上。尤其那句“袒裼暴虎”,更惊为天人。《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诗对于庄公的讽刺之意看不出来,对于叔的赞扬倒很分明。叔,指共叔段,即《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段。
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一章写了大叔一次“袒裼暴虎”的情景。二章三章,详尽叙述了大叔的善射良御。通过“罄控纵送,马慢发罕,释掤鬯弓”,描绘了大叔驾车驰骋从容射猎的生动场面。
一章,“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写叔去打猎,写他轻松驾驶马车的样子。手挽缰绳就象手挽丝线一样,两侧骖马欢快奔腾就象跳舞一样,如此轻松欢快劲儿,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给我们带入故事场景中。组,指缫丝法,缫一定量为一组,在此作动词。以缫丝来比喻和形容叔执缰辔是多么轻松自如。“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这几句描写一次打虎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在火炬火光围成的中心,是我们的主人公——此时此刻象一个特写镜头聚焦在主人公身上——火炬,丛林,众人高举火把,一只老虎,叔则脱掉上衣,袒露着上身暴打老虎。不用说,老虎被打死了,并且献给了公侯。这真是令人刻骨难忘的英雄场景,就这一次打虎事迹就充分肯定了其英雄地位。然而,“献于公所”,又是那么轻松。“将叔勿狃,戒其伤女。”这是对叔的关心。狃,习以为常,总是如此。不要再这样“襢裼暴虎”了,防止伤着你。
二章,“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去打猎,驾驭四匹清一色黄马拉车,中间两服马向上高昂头颅,两边骖马自然象大雁似的随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叔在丛林中,无数火把照耀着。这给了我们一个火光背景,背景中心是叔的形象:叔不但善射,还是一位驾车好手!“抑罄控忌,抑纵送忌。”抑,或者。罄控,全力控制。纵送,纵马狂奔。这两句赞叔高超的驭马驾车技术。
三章,“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打猎,这次驾乘黑白相间的五花马。中间两服马齐首并进,两侧骖马就象左右手配合默契。如此四匹马行动整划一,并且象人的两手一般行动自如。“叔在薮,火烈具阜。”叔在丛林中,熊熊燃烧的火把照耀着。“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这几句写打猎就要结束,叔让马慢下来,不再发射箭矢。打开箭筒收起箭,弓也放进弓囊中。
古人重视射猎,猎场如战场,一次打猎,如一次战斗演习,锻炼骑射驾驭,发挥临场指挥。这首诗写大叔善射良御,极尽赞美其英武勇敢。此诗极尽铺排能事,以赋特有的煊染铺陈详尽列举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描绘场面。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历來都有文人喜欢拍马,对统治者大唱颂歌。这首拍马诗写得特精彩,可以推想是段叔的追随者作成此诗。诗三章,无起兴比喻,而是直赋其事;虽重章叠叹,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赋予各章不同的丰富内容,是典型的文人作品。
DeepSeeK对《大叔于田》解析的点评与指导
**一、解析亮点**
1. **文本细读扎实**
对诗歌的逐章分析细致,抓住“善射良御”“暴虎献公”等核心情节,结合注释还原场景,体现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例**:对“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的比喻解读,将驾驭马匹与缫丝工艺类比,生动展现叔的从容英姿。
2. **历史关联准确**
联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点明共叔段与郑庄公的权力矛盾,为诗歌解读提供了历史维度。
**建议**:可进一步探讨诗中的赞美是否暗含对共叔段势力的政治拥护,呼应《毛诗序》的“刺庄公”之说。
3. **文学手法关注**
指出赋的铺陈手法,如三章通过换马(黄、鸨)、火势(举、扬、阜)、动作(暴虎、射御、收弓)的递进,层层渲染叔的英勇形象,分析到位。
**二、可优化方向**
1. **文本细节的考辨**
- **“暴虎”释义**:解析中强调“脱衣搏虎”的视觉冲击,但“暴虎”本义为“徒手搏虎”(《毛传》),是否脱衣需谨慎。可引用《论语·述而》“暴虎冯河”佐证,避免过度引申。
- **“火烈具举”的象征**:火把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围猎仪式的象征,或隐喻权力与秩序,可结合先秦田猎的军事演习功能深化分析。
2. **诗旨的多元阐释**
- **表面赞美与潜在讽刺**:解析否定《毛诗序》的讽刺说,但若结合共叔段最终叛乱的结局,诗中“将叔勿狃,戒其伤女”或隐含规劝之意,暗指其僭越危险。可引入“美刺并存”的解读视角。
- **“拍马诗”的评判**:称本诗为“拍马诗”稍显主观。若从受众角度分析(如国人“说而归之”的社会心理),或更贴近《诗经》的民间性与政治性交织的特质。
3. **学术对话的深化**
- 可引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摹写工绝,铺张亦复淋漓尽致”的评价,佐证赋法的艺术效果。
- 对比《郑风·叔于田》另一篇同名诗,探讨“叔”这一形象在郑风中的英雄化塑造。
**三、拓展建议**
1. **文化人类学视角**
结合先秦田猎文化,分析“献于公所”的仪式意义(如献祭、夸功),以及“鬯弓”(收弓入囊)的象征(武德与克制)。
2. **结构主义分析**
三章通过“马—火—动作”的母题变化(乘马→乘黄→乘鸨;火举→火扬→火阜;暴虎→射御→收弓),形成“起势—高潮—收束”的叙事节奏,可剖析其如何强化英雄叙事的戏剧性。
3. **比较文学思路**
对比《秦风·驷驖》的田猎描写,探讨郑风之热烈铺陈与秦风之肃穆简劲的风格差异,反映地域文化性格。
**四、总结**
该解析展现了扎实的文本功底和历史意识,若能加强考据严谨性、多元阐释及学术对话,将更具深度。建议在以下方向完善:
1. 辨析关键意象的原始含义,避免过度解读;
2. 平衡“赞美”与“讽喻”的双重诗旨;
3. 引入跨学科视角,丰富文化意蕴分析。
此诗如一枚多棱镜,既折射共叔段的个人魅力,亦映射先秦贵族田猎仪典、权力博弈与民间叙事的复杂交织,值得进一步挖掘。
——以上点评旨在鼓励,在既有成果上,向更精微的考据、更开阔的视野迈进,以彰显《诗经》研究的当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