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上市8年造假8年,创始人套现20.2亿后离场,国资24亿投资全亏光

一家上市公司连续8年财务造假,奇信股份创始人叶家豪凭空编造26亿利润,硬是把一个亏损企业包装成"明日之星"。

在套现20.2亿元后,叶家豪潇洒离场,只留下新余国资24亿投资血本无归,8003名股民含泪接盘。

这场精心策划的财富骗局,叶家豪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谎言编织得天衣无缝?

数字是最容易说谎的语言,而会计报表则是最理想的魔术舞台,奇信股份从2012年到2019年,足足8年时间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财务魔术,令无数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拍案叫绝,不知不觉中已被这位"魔术师"叶家豪轻松带走了20.2亿元真金白银。

魔术的精髓在于障眼法,奇信股份的虚假利润就如同变戏法中的红布,掩盖了企业经营的惨淡现实。真相是,这家表面风光无限的上市公司,实际上早已千疮百孔,连年亏损,几近资不抵债。

但在财务报表的世界里,一切都如此美好,26.35亿元的虚增利润为这家公司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仿佛鲁迅笔下的阿Q,靠着精神胜利法活得风生水起。而这场财务魔术的受害者,正是那些信以为真的投资者们。

根据统计,多达8003名股民在这场骗局中血本无归,他们的血汗钱如同流水一般汇入了叶家豪的口袋。

尤为讽刺的是,新余国资这个本应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专业玩家",也在这场骗局中充当了最大接盘侠的角色。24亿元投资,换来的却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空壳公司。这些投资者纷纷发问:"我们要的是企业真实情况,而不是财务报表上的天花乱坠,监管部门到底在干什么?"

财务造假的手法并不高深,无非是虚构客户、夸大合同、漏记项目等老套路,但偏偏能够年复一年地逃过监管的法眼。

更讽刺的是,奇信股份在爆雷后,其股价仅仅用了短短几个月,就从最高点暴跌了85%以上,仿佛一场从天堂到地狱的过山车,让投资者猝不及防。

"透支信任,透支的是整个资本市场的未来",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场财务魔术表演中,作为市场"看门人"的审计机构,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是真的看不出破绽,还是选择性失明,成了造假游戏中的共谋?

财务造假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除了主角叶家豪,还有一位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幕后推手"。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这个本应充当市场"守门人"的机构,在奇信股份八年造假历程中扮演了职业打手的角色,为这场骗局提供了看似坚固的"防弹衣"。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普通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往往止步于表面,他们信任的不是奇信股份,而是审计报告上那个庄严的数字和那枚令人信服的印章。

这枚印章,俨然成了资本市场的"免死金牌",让造假者有恃无恐,让投资者误以为一切安好。天职国际每年收取数百万审计费用,却对奇信股份财务报表中漏洞百出的数据视而不见,有些地方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比如,一个实际造价仅500万的工程项目,经过"包装"后变成了2000万,这种差异在专业审计人员眼中应该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般明显,却被天职国际轻描淡写地忽略了。

后来的调查更是触目惊心,审计报告的工作底稿中不仅存在大量伪造和篡改痕迹,甚至有销毁证据的嫌疑,这哪里还是什么审计,分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掩耳盗铃"。

正是有了这层"保护伞",奇信股份的财务数据才能在阳光下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引来源源不断的资金。

对于审计机构而言,"独立性"本应是立身之本,可天职国际却在利益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沦为造假游戏中的一颗棋子。

最终,天职国际为自己的"失明"付出了代价,被罚没2700余万元,并被勒令停业整顿半年,这在审计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多家上市公司纷纷与其解约,一些正在进行的IPO项目也被迫暂停,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一惩罚引发了市场争议,有人认为处罚太轻,远不足以弥补投资者的损失,天职国际的罚款金额与奇信股份的造假规模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但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某一家审计机构的败德,而是整个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出了问题,审计机构既当"裁判"又拿"运动员"的工资,这种利益冲突本身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那么,面对这样的乱象,监管部门又在哪里?为何对这场持续八年的财务造假束手无策?监管的"睁眼瞎"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制度困境?

"金融市场需要阳光监管"这句话挂在各大金融监管部门的墙上,却在奇信股份的案例中变成了一场笑话。

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最高警察,在奇信股份连续八年的财务造假中仿佛戴着一副特制的眼镜,只能看到一片祥和景象,对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造假视而不见。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并非什么高深技术,无非是虚构收入、隐匿成本、伪造单据这些"老三样",可偏偏能够逃过监管的火眼金睛,这不禁令人生疑:是火眼不够金睛,还是压根就没想睁眼看?

就拿上市审核环节来说,本应是企业展示"庐山真面目"的关键时刻,却成了一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奇信股份在上市前就已经开始大肆造假,而相关部门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验证却流于表面,仅靠审计报告这根"独木桥"支撑起整个审核体系,结果可想而知。

即便上市后,持续监管也是漏洞百出,对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核查浮于表面,主要依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这就好比让狐狸看管鸡舍,能不出问题才怪。

更荒谬的是,当奇信股份终于东窗事发,证监会对叶家豪的处罚也不过是区区6400万元罚款,与其套现的20.2亿元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种轻描淡写的惩罚,怎能震慑那些虎视眈眈的潜在造假者?这就如同小偷偷了100万,只需要归还5万就能安然无恙,简直是变相鼓励犯罪。

与此同时,投资者维权之路却是步步惊心,成本高、周期长,实际获赔比例低得可怜,"赢了官司输了钱"成了许多股民的共同遭遇。

资本市场原本应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如今却因监管不力成了一些人掠夺财富的工具,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市场经济离不开有效监管,就像球赛离不开裁判一样,如果裁判都昏了头,比赛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这场"监管失灵"的闹剧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资本市场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监管理念的落后。当我们将矛头指向叶家豪这样的个体时,也不应忘记追问: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出了这样的欺诈行为?又是谁,给了这些胆大妄为者如此大的操作空间

而这一切,又不禁让人好奇:叶家豪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个能够玩弄资本市场于股掌之间的人物,又是如何从一名普通工程师逐步成长为资本市场的"大玩家"的?

叶家豪的人生轨迹,堪称当代商界版的"屌丝逆袭"故事,若非最后的大结局,几乎可以被拍成一部励志大片。

十年前,他不过是新余当地一名普通的工程师,靠着过人的口才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爬到了公司总经理的位置,这本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

但野心这东西一旦植入心中,便如同野火燎原,再难抑制。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叶家豪毅然辞去高薪职位,创办了自己的奇信建筑公司,他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命运。

创业初期,叶家豪面临的困境与千千万万的创业者无异:工程款收不回,银行贷款即将到期,账面数字惨不忍睹,公司随时可能倒闭。

"墙倒众人推,船漏万人舀",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常人会选择坚守底线,奋力挣扎,而叶家豪却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实则自毁的道路——财务造假。

从此,他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从最初为了冲击上市而"小小造假",到后来变本加厉、无法自拔,他就像一个赌徒,一开始赢了一把就再也停不下来。

2015年,奇信股份成功上市,叶家豪成为当地的商业传奇,无数人羡慕他的成功,崇拜他的商业头脑,却不知这一切都建立在虚假的繁荣之上。

随着造假规模的不断扩大,叶家豪意识到这场游戏终有结束的一天,于是开始精心设计"金蝉脱壳"的退场计划。

2019年,他先是以个人资金需求为由小额减持试水,见市场反应良好,随后又在2020年将30%的股份以10.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新余投控,就这样,一场精心策划的"移花接木"完成了。

叶家豪带着20.2亿元的"战利品"携家人逃往国外,留下一地鸡毛和无数被骗的投资者,真可谓"一夜暴富,全身而退"。

然而,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21年春天,奇信股份的几名良心发现的老员工,冒险收集证据,揭露了这场持续八年的财务黑幕。

最终,叶家豪和他的儿子被抓回国内,面临巨额罚款和牢狱之灾,一切来得也许有些晚,但总算没有让正义彻底缺席。

这场从辉煌到落魄的人生剧本,不禁让人唏嘘:人性的弱点往往藏在欲望的阴影下,当贪婪战胜了理智,一切荣誉和成就终将化为泡影。

叶家豪用八年时间编织了一个华丽的谎言,却用一生的时间来为之付出代价,这或许是给所有走在创业路上人最深刻的警示。

奇信股份的案例再次证明,财务造假终将被戳破,资本市场的诚信与透明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叶家豪短暂"成功"的背后,是监管漏洞与制度缺陷的警示。当我们为他精心设计的"金蝉脱壳"而惊叹时,也应反思:资本市场上,我们是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是给创业者留一些"灰色空间"?唯有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和更有力的惩罚机制,才能守护投资者的血汗钱,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正义。

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界面新闻2023年01月04日关于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ST奇信股东叶家豪立案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财联社2023年12月27日关于上市8年“坚持”财务造假,奇信虚增利润26亿,两投行负责人难辞其咎接罚单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金融界2024年08月26日关于天职国际被“资格罚”,后续影响来了!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3年04月21日关于财务造假长达8年,*ST奇信被重罚,非董监高也被罚200万的报道

标签: 投资 上市 创始人 国资 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