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诗说廉语 | 义利分明知敬畏

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的明朝廉官李汰,一生为人重操守,为官清正,受到朝廷重用。

科举考试,在封建社会是决定读书人一生命运的头等大事,一旦得中,“一举成名天下知”,就能跻身统治阶级行列,因此受到朝廷和全社会的关注。当时,不少地方科举考试出现过考生行贿、录取舞弊事件。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李汰受命赴福建主持举人考试。然而,就在李汰抵闽后的当天夜里,许多考生纷纷上门行贿打通关系,被李汰一概拒绝。

为彻底杜绝这一恶习,也使自己不再受这样的骚扰,第二天,在科场大门上,李汰命人高悬了一幅大匾,上面就题写了这首诗。他在诗中说:道义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认识得颇为透彻,绝不会舍弃道义而求取私利。黄金再好也换不来我这个“迂腐”儒生的偏心。你们不要再说什么半夜三更不会有人知道的话,要知道,天地之间有神明在头顶盯着你我。

这首诗,写得斩钉截铁,态度坚决,是“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充分体现。在古代政权治理结构下,尽管也有御史台、都察院、给事中、巡按使等监察机构和官吏,但监察监督流于形式、溺于人情的情况大量存在,所以廉吏的存在往往靠“克己”,靠“畏神灵”“畏天命”来约束。在今日之中国,党和国家主要靠健全的法治和成熟的体制机制来惩治腐败、净化官场生态。公职人员敬畏的是党的纪律,戒惧的是国家法律,坚守的是岗位职责和公序良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没有敬畏之心,就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干得出来。有的人干了那么多骇人听闻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敬畏!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不能在‘月黑风高无人见’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不能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花言巧语中迷了方向,不能在‘富贵险中求’的侥幸心理中铤而走险,不能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中恣意妄为。”所以,“知敬畏”三字,应该成为所有为官从政者的座右铭,永志不忘,初心长存。诗以赞之:

作 品 欣 赏

严文学 书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提供

标签: 科场 义利 御史台 科举考试 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