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艺术的真谛
—访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吴桂平
文/刘士裕
吴桂平,1948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秦皇岛市文联副主席、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秦皇岛画院院长。其擅油画。作品《韵》获河北美展二等奖,《春意》参加加拿大展,《故乡月》等3幅作品,参加新加坡展并被收藏,《山舞银蛇》入选全国油画精品展,《雄魂》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正文
在众多唐山籍画家中,油画家吴桂平走进美术领域的过程最为奇特,或者说他非常幸运。奇特而幸运的经历,使他能够自觉地去感悟艺术的真谛。
1948年,吴桂平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西缸窑。
在唐山二中上学时,他参加了课外美术活动小组,在果树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画素描,学到一些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河北水产学校。水产学业未竟,“文化革命”开始。因父亲是资方代理人,他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只好偷偷学画毛主席像。但因祸得福,他的绘画潜质再一次被激活。毕业后,被分配到昌黎县晒甲坨公社劳动锻炼,因其有绘画特长,经常被公社和附近的村庄请去画宣传画。1970年,吴桂平画了一幅题为《陈永贵》的油画,被一位爱惜人才的县领导发现,将他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
到县文化馆工作时间不长,幸运之舟再次向吴桂平驶来。1970年底,27军到昌黎县征美术兵,吴桂平被接兵领导相中,光荣入伍,安排在某团电影放映组。
1971年5月,师部宣传队有调演任务,吴桂平和吴冠中老师被调回邢台师部美术创作组。当时,创作组里只有周鹤云(后为扬州画院副院长,已故)、洪旗(北京人)和吴桂平。在完成舞美设计任务之余,吴桂平经常陪吴冠中老师去“达治泉”(后改为郭守敬公园)写生。晚上,他们同住一室,吴桂平便听老师讲美术理论和对美术作品的评析。吴冠中老师说:“形式美存在于很多艺术门类之中,不管什么艺术门类,只要是好的,就要多看、多想、多对照,从中挖掘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京剧中关羽出场前先出马童。马童一身黑色紧衣,一路小翻,活泼、动感。而关羽则一身宽大绿袍,背对观众,稳步碎步出场,到舞台中央一亮相,突现关羽的大红脸。这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这是多丰厚的艺术内涵呀。”吴冠中还说:“凡流传下来的艺术都有可贵的艺术规律。中国的大秧歌流传千年,可节奏非常简单,扭起来,也只是前进两步,退一步。它的感染力全在这节奏的一强一弱,这就和排队前进不一样,它是艺术的升腾。”这段时间,吴桂平就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吮着艺术营养,学到了很多过去从未听说的艺术知识。
9月,在阎川野军长的倡议下,27军举办了美术培训班,吴桂平和周鹤云接到部队的调令到石家庄参加培训班。全班20余名学生,都是从基层抽调来的干部、战士。钟涵老师任班主任;教油画的有艾中信、孙滋溪、苏高礼;教国画的有李琦、刘勃舒;教版画的是梁栋、杨先让、宋源文。这十几位老师还编印了美术课教材,从静物、肖像到人体(请战士做模特,这在当年已经很超前了),河北美术创作组的谢志高、王怀琪、费正、胡振宇等经常来听课。吴桂平被特许自始至终参加学习,接受了较正规、严格的美术教育,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数年后,美国作家理察·班赫特在《吴冠中之历程》一文中写道:“吴冠中创作生涯中断最久的这段时间是60年代晚期。那时有3年的时间,画家被禁于河北一小农村,完全不被允许画画。后来他被调至红军单位去教军士画画时,他才逐渐恢复作画。”文章中提到的“红军单位”就是27军,提到的“军士”便是吴桂平这些幸运儿了。当吴桂平在吴冠中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完成创作任务后,他们成了忘年交,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吴冠中先后将3幅写生油画送吴桂平留念,可惜毁于唐山大地震。当1980年相见重提此事时,吴冠中老师又特意为吴桂平画了一幅油画。
秦皇岛是座美丽的旅游城市,然而遗憾的是,全市竟没有一座像样的展览馆。1976年吴桂平复员到这里,先是在京剧团、评剧团搞舞美。1994年市美协换届当选为主席后,他开始坐不住了。他认为展览是启动画家创作欲望的加速器,不能为画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他难以忍受,这简直就是失职。虽说美协是清水衙门,但事在人为。于是他不辞辛苦,四下奔走,辗转呼号,多方筹集资金,终于租下一处120余平方米的场地,改造成展览馆。在他的组织下,5年办了60多个研究会的年展、专业画家的个展、群众性的综合展、节日庆典的专题展等,月月都有新举动。从而,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美术爱好者前来参观,把展览馆办成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了给美术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吴桂平利用参加政协会议等机会同各级领导建立联系,以取得他们对美协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根据全市的基础条件,他倡议成立了国画、油画等研究会,建起骨干队伍,组织学习观摩,培养业务尖子。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秦皇岛市异军突起,有13件作品入选,其中两件获优秀作品奖。为了培养后续人才,从1992年到1996年,在吴桂平主持下,秦皇岛市美协同河北大学联办了两期美术大专班,38名学员现在大多成了本市的美术骨干。
2001年,秦皇岛市有6位中青年画家在全国性大展中屡屡获奖而崭露头角(其中有3位是市美协副主席),被选送到中国美院、天津画院、河北大学等单位。对于他们的离开,有人不解,有人惋惜。吴桂平却说:“他们的升迁,近期可能会影响本市在全国、全省大展中拿奖项,但扩大了美协的影响,增强了美术家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现有骨干力量的攀升。用不了多久,秦皇岛的美术事业必将迎来又一个百花绽放的春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繁忙的社会工作,的确占去了吴桂平不少时间,但他始终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到生活中去体悟、去发现美,潜心探索,求新求变,不断有新作品问世。1984年油画《韵》获河北省二等奖,1989年《春意》参加加拿大展,1990年《故乡月》等3幅作品参加新加坡展并被收藏,1991年《山舞银蛇》在4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油画精品展”,送日本展出,被著名画家竹内阳一收藏。
吴桂平是一位有历史使命感的画家,他的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同时,他又是一位充满创作激情的画家。他认为,画家只有在感奋冲动中,并且通过画面将这种感奋冲动凝固在自己的作品中,才能去感染读者,使他们得到同样的感受。1981年,吴桂平到抚宁区义院口写生,参观了漫山遍野开满了洁白鲜花的长城抗战战场,凭吊那些献出年轻生命而不曾留下姓名的战士。回来后,他夜不能寐,创作了油画《山花》(初名《清明时节》)。作品以雄沉而凝重的笔触寄托了对先烈的哀思,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
“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吴桂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作品,主要以写景为主,寄情于客观存在的景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多年的探索,90年代后期,他在与自然的亲和中,通过对纷繁的自然景物的概括、提炼和幻化,将丰富的想象和冲动升华为艺术,从而营造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1999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的《雄魂》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雄魂》以宏大的场面再现了1948年解放军“四野”入关的历史镜头。整幅画分为三个层次:中间部分是解放军入关的壮观场面,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排山倒海的气势,雄赳赳地向山海关奔来,奏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序曲;下部展现了解放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血红的底色烘托出战争的残酷;上部是蜿蜒的长城和连绵的群山,将士们累累的尸骨同长城融为一体。顶部金色的阳光,蕴含着将士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对美好的向往,预示着他们的灵魂将归于永恒,从而为画面增添了一层新的审美空间。
2000年,吴桂平在唐山、秦皇岛举办展览。当时,他印了一个折页,前言只有3句话,105个字。上面既没有名人题字,也没有同道的溢美之辞。人们很难相信,这位早已过不惑之年、又是秦皇岛市美术界的领头人,至今竟没有出版个人画集。谈及此事,吴桂平只谦谦地一笑:“我的画还不够”。
吴桂平办事干练,性格爽朗,说话直来直去,观点鲜明。他是画家的知音和挚友,大家都乐意抽空到他的办公室坐坐,听取意见,获得信息。如果有个把月没见面,就觉得生活中缺少点什么似的。他认为:“作为领导,首先要有与人为善的心境,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乐于帮助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严重的个人功利主义,在艺术上必然投机取巧。这个毛病不去掉,就永远成不了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他说:“这就是我对艺术的感悟,也是我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
真可谓天然去雕饰,一颗平常心。言如其人,画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