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陈燕舞:情洒职教热土 手绘成才之卷

【个人档案】

陈燕舞,女,中共党员,现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轻化与材料学院院长,⼴东省第一批高职教育专业领军⼈才、⼴东省⾼等教育教学名师。一线任教二十余载,陈燕舞主持了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东省涂层材料及其分析检测应用科技创新团队,主持建成了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省级科研平台、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并开发了国家级课程与规划教材。2024年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上,陈燕舞获“杰出教师奖”;2024年5月,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心有天下、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情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纳新致远的躬耕态度,真善育人、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陈燕舞

20世纪90年代,著名导演张艺谋曾有一部电影作品《一个也不能少》,讲述的是农村学校代课老师魏敏芝为寻找因贫困辍学外出打工的学生,独自踏上进城之旅,在历经重重困难之后寻得学生,将其带回课堂的故事。

陈燕舞对这部影片印象颇深。电影中的魏敏芝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与同在教坛耕耘的自己颇有几分相似。从教二十余年,无论是身赴乡村基础教育一线,抑或是深耕职业教育领域,陈燕舞始终秉持着“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信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个都不能少”,不仅回响在影片中魏敏芝的执着追寻里,更成为了陈燕舞二十余年教育生涯的鲜明注脚。

育人成才,一个都不能少

与许多职教工作者不同,陈燕舞从师范专业毕业后,并非直接进入职业教育系统,而是响应国家普九教育的号召,先去到乡村基层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在基层教书的那几年里,陈燕舞发现,那些成绩不好的乡村孩子,往往会被家庭要求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因此,陈燕舞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骑着一辆自行车去学生家里挨个家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打消让孩子辍学打工的决定,并义务辅导学生补上先前落下的课程。就这样,陈燕舞带着本是年级成绩最差的班级一路“逆袭”,在市统考中成绩名列前茅。

这段经历,让陈燕舞更加坚信,“差生”不过是一张过于笼统的标签,并不能定义每一个孩子的全部。数年后,陈燕舞来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职院”)任教,而同样的一股教育信念,也被一并带到了职业教育工作之中。

在教学中,陈燕舞发现,彼时社会上普遍存在“成绩不好就去读职校”的刻板印象,自己面对的这群职校学生,一如先前的乡村学童一样,背负着“差生”“落后”的负面标签。陈燕舞决心帮助学生摆脱这一偏见。二十余年的高职教育生涯中,陈燕舞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长处与喜好,主动开放课题项目供学生实践、磨炼,“知识就是生产力,读书能够切实改变人的命运。作为教师,应当是启迪学生思想、帮助他们成长的引路人。”

陈燕舞发现,高职学生很多都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能力,在正确的引导下,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陈燕舞的项目团队不时会承接大量的企业样品检验工作,团队师生一忙就是一整天,“学生们都很能吃苦,执行力也强,为了见到成果,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付出大量的心力,这样的学生怎会差?”

在顺职院,陈燕舞连续多年被毕业生评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老师”。在陈燕舞的教导下,多位曾与她熬过深夜、并肩做过实验的学生,毕业后已发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更有一个班多位毕业生联手合作创业成功的案例;有的学生被人社部授予了“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毕业后又被邀请回顺职院任职……

陈燕舞(左一)在指导学生

花一个暑假,走访顺德百余家企业

育人之余,陈燕舞在推动顺职院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工作方面,亦做出了杰出贡献。

初涉职业教育,陈燕舞便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往往不高,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机会少、工资低的困境。然而,陈燕舞在走访企业途中也发现,很多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储备与人才支持,关键工艺技术提升缓慢,甚至因此上当吃亏,蒙受了不少的经济损失。

为了打通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输送之间的桥梁,陈燕舞与顺职院一众老师一起,开始了推动专业建设、开展校企合作的道路。专业建设初期条件有限、困难重重,仪器设备的配备问题尤其突出。陈燕舞回忆,当时一个班上有50多名学生,整个专业却只有三台气相色谱仪可供使用。陈燕舞不得不将一个班切分成四个小班,轮流带教学生使用仪器、学习检测知识。“课表上仅有两节课,实际上我要上八节。”陈燕舞还经常需要向企业借仪器设备来上课。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里,陈燕舞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利用彼此的课余时间,打着摩的挨村挨镇地跑企业、借设备,并赶在下一堂课开始前,抱着仪器回到教室,满足学生的实验与学习需求。

为了摸清当地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刚到顺职院的陈燕舞曾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联合顺德生产力促进中心调研团队,挨家挨户敲响当地企业的门,观察企业生产工艺、调研企业需求。“早上两家、下午两家,忙起来的时候,中午都没有时间休息。”就这样,陈燕舞一行人走访了当地100多家企业,并根据调查到的资料信息,搭建起了多门切合产业现实需求的专业课程。在陈燕舞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顺职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得到行业肯定与企业认可,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也打响了名气、竖起了招牌。

陈燕舞在实验室

躬身职教一线推行“育训研用”一体化教育理念

身处广东这片教育的沃土,陈燕舞对高职教育的未来抱有很高的期待,在教育理念上,也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陈燕舞主张职业教育应当推动学生“边学边做”,先从实践着手,再上升理论的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是科研能手。老师要从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什么东西都带着学生做一遍,他们才知道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回过头来,理论性的知识往往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了。”

近年来,陈燕舞也开始积极推行自己所总结出的“育训研用一体化”教育理念。“育即人才培养,训是职业培训,研为技术研发,用即应用转化,一定要把这条‘线’串起来。”陈燕舞表示,职业院校立身于教育与企业的关键中间地带,应当积极打造平台,与产业、企业形成融通互构,从而推动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产业实践中得到切实应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得以摆脱在学校中闭门造车的困境,积极走进一线、深入企业核心环节,助力职校教学资源在产业实践中实现迭代更新,最终形成科技与教学相互哺育、师资与学生共同前进的良性双循环。

陈燕舞的母校为湘乡市东山学校,这所学校曾走出了毛泽东、陈赓等一众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该校“公诚勤俭”的校训,一直深深烙印陈燕舞心中,提醒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陈燕舞表示,自己始终鼓励职校学生学技能、有技能、长技能、比技能,走好自己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记者 郭子扬图|受访者提供

标签: 职教 燕舞 热土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