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那些年的民办代课老师:从历史舞台到渐渐远去的背影

你知道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学校里有一群“特殊老师”,他们不是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却撑起了农村教育的半边天。他们就是民办代课老师!听起来“民办”两个字很普通,但在那个年代,这可是让村里人羡慕的“文化人”。

当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部门就从社会上招聘一些能识文断字、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人来教书。我老家村里张大爷当年就是代课老师,据他说,那时候当老师不光得教课,还得给学生修椅子、扫操场,甚至周末还得去生产队帮忙挑水种地,堪称全能选手!工资呢?别想什么工资卡了,当时是记工分,一个月就那么几个钱,还得按比例交给生产队。村里每月发的9块钱补贴,到了手也就够买几斤米。

改革开放后,教育开始慢慢正规化,大批有学历的年轻人进了校园,而原来的民办老师有些通过函授、师范学校考试转成了正式老师,有些则因为没有学历、年龄偏大等原因被清退。转正的那些老师,一下子从“临时工”变成了“铁饭碗”,人生彻底翻盘了。而没转正的呢?只能黯然离开学校,回家继续种地或者找别的活计谋生。

我大舅就是那批没转正的民办老师之一,他教了十多年书,结果到头来啥也没捞着。每次聊到这个话题,他总是感慨:“唉,那时候苦啊,但想想那些学生从啥也不会到考上中学,心里还是挺自豪的。”

如今,那些转正的老民办老师大都退休了,养老金动辄五六千,生活很是安稳。可那些被清退的呢?国家虽说给了一些补偿,但和正式退休的相比,确实少得可怜。比如有些地方会根据教龄发放补贴,教一年的可能只有几百块,一个月撑死也就千把块,日子勉强维持。

村里老吴头也是被清退的一员,他教了7年书,每个月补贴就300多块。可就这么点钱,他还是挺感激的:“至少没白干,不像过去,干了十几年连个凭证都没有。”但说到底,清退的老民师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那是一段青春岁月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民办老师不仅是“教书先生”,更是农村教育的奠基人。他们培养了无数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的学生。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民办老师,农村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可能很多人连基本的识字算账都成问题。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代课老师这个群体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民办老师的故事也成了历史。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他们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代代人改变命运的希望。

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默默奉献的民办老师。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了农村的课堂,他们的辛劳和汗水值得被尊重。或许他们没留下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在无数普通人的记忆中,那些年穿着蓝布衣、拿着小黑板的老师形象,依然鲜活。

你对原民办代课老师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记忆?或者你家里有没有曾经的民办老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那些年关于老师的故事吧!

标签: 舞台 背影 代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