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吴柳芳真正让人同情的地方,是她的职业生涯

最近吴柳芳大热,了解她以往经历的朋友能知道,造成吴柳芳今日境况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职业生涯。虽说得过不少冠军,但其实吴柳芳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并不尽如人意。或者说,是一地鸡毛。因为明明是具有较强单项实力的选手,却三番五次作为替补,从未登上过世锦赛或奥运会的舞台。

但是这并非吴柳芳真正让人同情之处,她的高低杠和平衡木,比较强,但不是最强。同时期的国家队,水平相似的大约有六七人。如果吴柳芳上团体,可以贡献一个稳定的高分,但如果比单项,夺金无望。这就是吴柳芳在国家队的生态位。

这种情况下,用不用吴柳芳都是战略选择,没有什么可抱怨。所以吴柳芳真正让人同情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她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牺牲的。

这与我们的体育环境和吴柳芳的生涯际遇有着深刻的关联。

伦敦奥运周期早期,广东队的吴柳芳进入国家队,分配到王利民孙海鸥的小组。然而,彼时的王孙组处境并不理想:王利民教练资历尚浅,而广东省在这一周期的国内体操格局中也属于相对弱势的省份。国家队由四个主要训练组构成,各组下的主要竞争选手分别是:

王群策、徐惊雷组:眭禄、姚金男、黄慧丹熊景斌、张霞组:江钰源、邓琳琳、商春松刘桂成、何花组:何可欣、谭思欣、曾思琪王利民、孙海鸥组:黄秋爽、杨伊琳、吴柳芳

广东队将全队的三位主将悉数安排至王孙组,主要目标是确保至少一人能够入选伦敦奥运会团体阵容,以在奥运成绩中分得一杯羹。与此同时,王孙组作为“新人组”,急需通过培养明星选手打响名号。

因此,无论从省队利益还是教练组利益出发,资源倾斜于更具代表性和竞争力的选手,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谁是更具代表性和竞争力的选手呢?王利民教练的强项是跳马,对其他的项目并不算很擅长,而吴柳芳,偏偏是没有跳马的,这使得她很难成为资源倾斜的重点对象。

相比之下,组内的杨伊琳是奥运冠军且在跳马和高低杠上均有不俗表现;黄秋爽则是中国队当时跳马项目中得分能力最强、稳定性最高的选手,同时也具备高水平的高低杠能力。

因此,广东队和教练组的策略都倾向于集中资源培养黄秋爽,辅以重点支持杨伊琳。而吴柳芳的两项强项——高低杠和平衡木,虽然优秀,但容易被替代且非团队最急需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培养优先级自然被压低。此外,由于国家队在平衡省籍和教练组利益时倾向于限制每个省或小组的名额,因此吴柳芳的希望更加渺茫。

所以在吴柳芳被提拔到国家队的那一刻,她的命运其实基本已经注定。吴柳芳有潜力,有能力,没有错。但是推她不符合广东队与教练组的利益。因此哪怕吴柳芳高低杠与平衡木再强,也只能当炮灰。

事实就是,进入国家队后,吴柳芳几乎没有得到新的训练内容。她只能依靠省队时的成套动作反复训练,而无缘学习新技术或提高动作难度。这种“放养式”的训练方式,使得她的整体实力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黄秋爽的跳马技术则在教练组的重点指导下不断提升,不断尝试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同样的资源倾斜还体现在高低杠和平衡木的动作编排上,教练组花费大量时间为其他选手优化成套动作,而吴柳芳只能在一旁默默训练。

在国家队的几年过去了。吴柳芳比的还是之前在省队时的成套,完全没有新的东西。没有人愿意给她打造成成品,她从始至终,都只能用半成品的姿态亮出自己的成套。

而更无奈的是,这个局,对吴柳芳而言,是没有办法破的。

如果是企业员工,企业有问题,可以转岗或离职;如果是学校学生,最不济可以转学。但对吴柳芳来说,她并没有任何对自己的省队与教练组选择、支配的权力,只能接受。

最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在2010年,吴柳芳当了一年替补之后,2011年,国家队告诉她今年的世锦赛你是主力。结果等到了东京,国家队告诉吴柳芳,之前和你说的,是骗你的,我们真正想让当主力的,是黄秋爽,让你当主力,是给外国队伍放的烟雾弹。

国家队之所以这么选择,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队认为,吴柳芳与黄秋爽,两个人都是归属于广东队与王孙组的。这样的置换属于“组内置换”,对广东队与王孙组的利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这样的置换与烟雾弹,是“自己人”换掉“自己人”,不会造成反弹,教练组与省队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省队的感受,很重要。王孙教练组的感受,也很重要,唯独吴柳芳本人的感受,不重要。

所以,吴柳芳真正让人感觉同情、共情并无奈的事情是——明明拥有全国顶级的天赋,却因为外部原因不被重视、被忽视、被压制,从来拿不到自己应得的资源,然而仅凭借自己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你的领导、上级,只会看重能优先给他们提供价值的人,并且不在乎底层的牺牲。

其实对吴柳芳而言,她的生涯,原本还有最后的一线生机。如果吴柳芳对规则理解的足够透彻,那即使教练不管,在国家队被无视,她也或许可以凭借自己的学习,找到一条出路。比如合理化自己的编排,比如用自己的训练经验去写论文评职称,甚至比如学习杜思雨。

但是,国家队的基础教学,也没有给她这一条道路,让她寻找体操之内之外的各种出路。她一直被困在了国家队的信息茧房中,被消耗榨干了最后一滴价值,然后荒废掉,沦为路人。

其实,原本国家队可以做的更好。可以给运动员更好的基础教育,给予其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让运动员拓宽自己的眼界,从长远上来说是良性的。无论是对体操的宣传、退役运动员的反馈还是让体操正向的良性循环,都是有益的。

但国家队却不愿意这么做。国家队追求的,是对从业人员的极致掌控。

吴柳芳事件,得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追求对运动员的极致掌控固然可以在短期内拿到成绩,但是对项目的长远发展,是有伤害的。这样的制度,教出的只能是工具,而不是人。

吴柳芳的经历是举国体制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对短期成绩的追求往往压倒了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国家队不仅未为运动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也缺乏对退役运动员的支持。这种模式固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成绩,但从长远看,无疑会对项目发展造成伤害。

令人叹息的是,举国体制下的吴柳芳或许只是生错了时间。举例来说,在伦敦周期,中国体操女队优先发展团体实力,而对个人项目的关注较少。因此,吴柳芳这样擅长传统强项的选手注定无法获得重视。而随着里约周期后中国体操转向单项战略,像吴柳芳这样具备单项竞争力的选手反而更容易受到青睐。如果吴柳芳在这个年代,反而是有不小的概率能入选大赛阵容的。

但回过头说,即便在新战略下,陪练和炮灰的现象也不会消失,只是转移至其他领域。吴柳芳的悲剧,未来仍可能在其他项目或选手身上重复上演。

标签: 职业生涯 吴柳芳 黄秋爽